(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實施以來,各地開展了一系列教師培訓和實踐探索活動,取得了明顯效果,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筆者認為,要把新課標扎扎實實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轉化”“融合”“協同”三個關鍵詞,唱好落實新課標的“三部曲”。 唱好“轉化”曲義務教育新課標堅持與時俱進,面向時代最新前沿,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更新課程內容,體現時代性。新課標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加強了學段銜接,尤其是強調素養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組織形式,突出實踐育人的要求。對于這些新政策、新理念、新思想,我們不能停留在表面培訓和一般意義的理解上,而要聚焦重點,通過深入系統的研習,轉化為高質量教書育人的實際行動。 新課標圍繞“新”字構建起“新標準—新目標—新導向—新原則—新教材—新教學—新學習—新課堂—新方法—新考評”的完整鏈條。教師要深入研習“新標準”,將對新課標的理解和領悟,轉化為執行力、實踐力,轉化為具體的育人實踐活動和教育教學策略;深入研習“新目標”,將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要求轉化到各學科教學的全過程、轉化到“五育并舉”全要素之中;深入研習“新導向”,將學科核心素養要求轉化為清晰、有序、可評的課程教學目標;深入研習“新原則”,將“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等理念轉化為各學科教學的基本遵循,使之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深入研習“新教材”,將課程一體化建設轉化為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課程體系,轉化為“大概念”“大單元”“大任務”;深入研習“新教學”,將教學重心從重結果轉化為重過程,將教學形態從知識點轉化為學習單元,將大道理和抽象概念轉化為小故事和生動案例;深入研習“新學習”,將知識技能轉化為學科基本結構,將學科基本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深入研習“新課堂”,將教師中心轉化為學習者中心,將直接的知識傳授轉化為針對現實問題的綜合探究;深入研習“新方法”,將單一性課堂教學轉化為兼顧綜合性實踐,將單純的認知學習轉化為“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深入研究“新考評”,將注重記憶理解結果的考評轉化為注重考查思維過程、探究過程和做事過程的考評,將考評轉化為逆向教學設計中的目標導向和過程監控。 總之,教師要將新課標有效融入日常育人實踐之中,實現從學科立場向教育立場的轉化。 唱好“融合”曲在“五育并舉”和“雙減”背景下,“融合”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融合才能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才有利于減負提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此,新課標要求“注重學段銜接與科目分工,加強課程一體化設計”,其實質就是倡導課程融合。 縱向而言,新課標要求注重幼小銜接,科學評估學前教育結束后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水平,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依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把握課程深度、廣度的變化,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了解高中階段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橫向而言,新課標主張加強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突出課程內容結構化,探索主題、項目、任務等內容組織方式;強調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加強綜合課程建設,完善綜合課程科目設置,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確保“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教師要根據新課標要求,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全面理解與把握學習目標,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加強知識間、知識與生活間、知識與自我間的聯結;積極探索“大概念”“大單元”“大任務”教學,推進綜合學習設計,大力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科學、合理進行課程整合,將目標、情境、知識點、課時、學習活動、教師指導、作業、展示、評估整合為一個有機統一體;注重知識學習與價值教育的有機融合;注重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之間的整合,使離散的事實、技能相互聯系并有一定意義;通過主題教學、學科實踐活動、線上線下學習實踐等實現內容共融、方法共通及成果共享,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促進知識結構化、系統化;發揮每一項教學活動多方面的育人價值,切實推進“五育并舉”、融合育人。具體可以以年級為單位開展基于學習主題的課堂教學,促進跨學科融合;開展基于全面發展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突出“五育融合”;發揮新技術優勢,賦能線上線下教學融合。 唱好“協同”曲不論是轉化還是融合,都需要各要素之間的有效協同。新課標要求,設置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不少于本學科總課時的10%,強化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鼓勵將小學一至二年級道德與法治、勞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及班隊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等相關內容整合實施。統籌各門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安排。注重統一規范與因校制宜相結合,統籌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學校在保證每周總課時不變的情況下,確定各科目周課時數,自主確定每節課的具體時長。新課標提出,各地各校要統籌課內外學習安排,有效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創造條件開展體育鍛煉、藝術活動、科學探究、班團隊活動、勞動與社會實踐等,發展學生特長。 深化細化新課標的上述要求,必須加強各要素之間的密切配合,構建更多層面的協同發展平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優勢互補的整體效果。為此,教師需要在五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強學科之間的協同。新課標強調的跨學科,其核心要義在于,數量上整合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學科(領域)內容,從而形成更全面的認識;質量上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整合成連貫、有序的系統,形成學科內部、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系,進而融入學科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產生更深入的、更具有系統性的理解。 二是加強教師之間的協同。學科間的協同要求教師不僅要打破不同學科間的壁壘,充分掌握所跨學科的知識、方法、制度、實踐,明確分析、理清學習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不同學科及其聯系;更要善于與相關學科教師交流互動、互學互鑒,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帶頭作用,激發青年教師潛能,為教師再成長搭建教研共同體平臺。 三是加強班主任與學科教師及家長之間的協同。要發揮班主任在學科教師協同中的紐帶作用,在師生協同、家校協同中的中樞作用,提升班主任工作效能和水平,展現班主任與學科教師及家長協同育人風采。 四是加強師生之間的協同。要全面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激發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收獲教學相長的實際效果。 五是加強部門之間的協同。做好行政與教學、教學與教研、學科組與年級組、班級與團隊、教師發展中心與學生成長中心以及德智體美勞各分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全校一盤棋,全面提升學校整體育人和育“整體人”的效果。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二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