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社交中,會遇到被他人用「侮辱性語言」攻擊的情況,怎么處理比較好呢:
教孩子懟回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找其父母理論?
本文來自公眾號「天賦一餅」,作者黛西,是一位在德國生活的媽媽,她的解決思路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上周五,我從幼兒園撈出餅餅,她和好朋友依依不舍地隔著花園鐵欄桿繼續玩。
我默默后退了兩步,蹲在樹蔭里摳手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余光瞥到了同班一個小男孩 M,在欄桿里面看著她倆玩。
我記得他,出名的皮猴兒,剛來班里第一天就上房揭瓦。
字面意義上的「上房揭瓦」,他爬到了幼兒園花園的工具小屋子上面,把屋頂掏了個窟窿。
這才過了一年,他好像長大了,一個人安靜地站在那兒,看著兩個女孩笑。
我陷入沉思:幼兒園的老師真是有兩把刷子,再難搞的娃,到他們手里也能長成彬彬有禮的孩子,所以說沒有「熊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大人... …
這時候,男孩一句話打斷了我的沉思。
他沖兩個女孩大聲喊:「Hallo du bl?de!」
差不多就是「Hello,你個傻子!」的意思。
圖片來源:giphy
翻譯成中文,好像殺傷力沒有那么大,但在德語里屬于侮辱性比較強的,侮辱程度大概介于中文語境的「傻子」和「傻叉」之間。
餅餅愣了一下,瞪著他說:「不可以說這個,不能罵人,我不喜歡!」
男孩嬉皮笑臉又重復喊了一遍。
兩個女孩的目光同時落在一個安靜的美女子身上,也就是我。
我走上前兩步,站在餅餅身后,魁梧的陰影同時蓋住了餅餅和男孩 M。
我一字一頓地對男孩說,我替她再重復一遍:「她不喜歡你這么說,不可以的意思是不可以!」
男孩轉身跑開了。
為什么我不「罵」回去
娃在眼皮子底下被人罵,我卻沒有太火大,因為罵人的是個 4 歲男孩,如果是 40 歲男人又是另一說了。
很多孩子的成長中都會經歷「污言穢語期」,也別說男孩調皮什么的,我這個女孩小時候也經歷過,現在還記得。
每個「問題行為」的背后都是有期待的。
娃罵人說臟話背后的期待,無非就是三樣:
一是探索語言。
他不很清楚這句話具體代表什么,會給別人帶去什么感受,他在試探。
二是尋找力量。
男孩 M 家里有個比他大 12 歲的哥哥,我之前在路上看到過哥哥怎么欺壓小弟的,所以 M 說出這樣的話,我不驚訝,很可能在家就是被哥哥這么罵的。
在家里缺失的力量感,父母沒有給他補上,他只能用不合適的方法找補。
三是吸引注意力。
餅餅和好朋友玩得正投入,一句「 Hallo 」沒法引起她們的注意,但一聲「傻子」可以引起三個女人的關注。
無論是以上三個原因的哪一個,都不至于說這個男孩是熊孩子。不過我也沒有和他講道理,道理只能和聽道理的人講,遇上不聽道理的,講道理只能給自己添堵。
比起教訓對方一頓,我更關心餅餅此刻的心理活動。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認可女兒
充分表達自己的態度
莫名其妙被人罵了兩次傻子,而且自己的拒絕被人忽略,心理活動當然是 mmp,不是,當然是很郁悶的。
這種情況下,我的一貫做法是,先給娃提提氣兒。
撿讓她有力量的話說。
我說:「你知道嗎?我覺得你剛才真的太棒了。」
她抬頭看我:「為什么呢?」
我回答餅餅:「M 說話那么無禮,但是,你沒有因為他無禮就也變得無禮。你還是很禮貌,很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說明你情商高,會說話!」
餅餅嘴角露出了一絲笑,但又轉瞬即逝了。
她說:「可是我說了沒用,他不聽我的。」
我回答孩子:「當然有用啊!并不是一句話讓別人住口了,才叫有用;你表達了你的態度,讓他知道你不接受,你不喜歡,你不好惹,這也叫有用啊!」
孩子判斷一件事有沒有用,是從經驗中獲得的,但他們經常只能看到表面直觀的經驗(比如有沒有讓對方住口),但不能看到拒絕本身的意義(表達態度)。
說這些就是想讓她知道一件事:別人聽不聽是他的課題,你表不表態是你的課題。無論別人怎么反應,自己的課題才是你要關心的。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幫女兒學會界定
「是誰的問題」
本以為這事升華完就過去了,回家路上餅餅又提起來了。
她說:「他為什么罵傻子?我們什么都沒做。」
重點來了,我就等著這句話呢。這也是我想讓娃明白的第二件事:界定「是誰的問題」。
很多娃被人罵、被起侮辱性外號、被打被欺負被霸凌,都會在心里問自己:為什么是我?
這是個很「危險」的自我反思。
問題本來不出在受害者身上,但琢磨著琢磨,就容易自我歸因。
他們罵我是因為我做了什么,他們喊我「胖豬」是因為我太胖了,他們打我是因為我太弱。
我經常和人說,蒼蠅盯蛋,沒有那么多五花八門的原因,只是因為它是個蒼蠅。
我問餅餅:「你怎么想呢?他罵你們傻子,你覺得是因為你們真的傻嗎?」
餅餅回答:「不是!」
我很認可餅餅的回答,說:「是的,當然不是!他罵人是因為他很無禮,這是他的問題,和你們半點兒關系都沒有。」
教女兒學會處理
「語言攻擊」
餅餅的表情告訴我,她的心結解開了,這件事也就算過去了。
我知道有姐妹兒說,就這么算了嗎?不找他父母聊聊?不跟老師說說嗎?不罵回去不解氣!
其實在回家路上,我碰見了男孩 M 的爸爸,想了想,沒有提這茬兒。
不是我脾氣好。
一是因為我從餅餅嘴里了解到,這是一次偶然事件,之前沒有發生過。
如果是經常性事件,針對性事件,那又是另一說了。
我也告訴餅餅,如果他之后再罵人,你大聲拒絕他不聽,可以直接告訴老師,回家告訴媽媽,我們堅決和你站在一邊,沒有人被允許這么對你。
二是因為這件事是在幼兒園發生的,如果要溝通,也不應該跳過老師。
我不了解 M 男孩的家庭,不清楚他爸爸是什么樣的人,如果他是一副「小孩兒么,很正常」的態度,我不能保證會忍住不跟他干一架。
我沒有權利教育別人的孩子,也沒有義務幫助別人孩子的爹成長,所以我不會直接找對方家長,而是會讓老師當中間人溝通,找個人和我一起負重前行。
這件事后,我借機教了餅餅一句德語諺語,「Du bist, was du sagst」,直譯就是,你說什么,你就是什么。
字面意思聽著是在打嘴架,「你罵我是豬,你就是個豬」。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你說什么話,就表明了你是什么人。
你用禮貌,友善,尊重的語言說話,說明你是個禮貌,友善,值得尊重的人。
你用惡意,陰暗,不尊重的語言攻擊別人,只能說明你是個惡意,陰暗,不值得尊重的人。
世界怎么對待你,其實都是你教的。
本文來源:公眾號「天賦一餅」
作者:黛西,旅居德國的媽媽,畢業于慕尼黑工大,公眾號「天賦一餅」創始人。黛西專注于分享育兒方法,德國教育理念,兒童社交情商培養,給孩子帶來精神食糧,為父母點亮一道光,歡迎關注。
本文專家
鄧欣媚
審核專家
華東師范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制作
策劃:蘭蘭
監制:大力
排版:月餅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