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場。
2、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3個月后,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強勁。
(資料圖)
3、東吳國君孫權立即以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軍的攻勢,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帶打敗蜀軍。
4、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孫吳之間爭奪荊州的重要戰役,蜀漢的慘敗導致蜀漢永遠失去了荊州。
5、此戰因交戰于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史稱夷陵之戰;又因最后決戰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亦稱猇亭之戰。
6、 赤壁之戰后,曹操勢力退保北方,劉備勢如破竹,占據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孫吳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時間,從曹操手中奪得軍事重鎮江陵(屬于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陸地通道)。
7、后來,劉備又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治所為江陵),后又入蜀占據益州,留大將關羽坐鎮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8、劉備占據蜀川后,孫權因為劉備不還荊州(主要是南郡)而懷恨在心,派遣呂蒙偷襲荊南三郡(長沙、桂陽、零陵),劉備忙來爭奪,但此時曹操消滅了在漢中的張魯,蜀川岌岌可危,于是劉備毅然求和與孫權,約定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孫吳,南郡、零陵、武陵西屬蜀漢。
9、此時劉備已經將所借荊州(南郡一個郡),用三個郡(江夏、長沙、桂陽)歸還給孫權了,雙方不存在“借荊州”之說了。
10、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得戰略重地——漢中,同年,關羽率軍北伐曹魏,圍曹操大將曹仁于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
11、后來曹操采納謀士司馬懿、蔣濟建議,利用孫、劉之間的矛盾,勸孫權向荊州進攻關羽后方,以緩和關羽北上的壓力。
12、 雖然孫、劉不存在“借荊”之說,但是劉備所據荊州(主要是南郡)居于建業上游,直接威脅孫權江東政權的安危,又是蜀與魏爭奪中原的戰略要地,東吳只有占據南郡才算真正鞏固了東吳。
13、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孫權趁關羽與曹軍在樊城作戰之際,派大將呂蒙偷襲荊州南郡治所江陵,當時的江陵守將為南郡太守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劉禪的親舅舅,關羽北伐曹魏時,他后勤工作出了差錯,關羽說了一句“還當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東吳。
14、使得關羽進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荊州,腹背受敵,士卒離散,十二月,關羽率領殘兵南返至章鄉(今湖北當陽東北),與子關平皆為吳將俘殺。
15、孫權占領荊州六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江夏),吳、蜀聯盟關系破裂。
16、猇亭這地名現在還在,在宜昌附近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場。
17、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后,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18、孫權求和不成后,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19、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
20、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后又一次實力大損。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