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7月7日,在第二屆華西婦幼論壇上,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承擔的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建立具有中國人群代表性的胎兒生長發育標準曲線”課題正式啟動,預計用3年時間,完成中國人自己的胎兒生長發育標準曲線。該課題項目填補了我國缺乏國家級胎兒生長行業標準的空白,標志著中國在胎兒生長發育研究領域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二屆華西婦幼論壇開幕式現場
全國婦幼衛生監測辦公室/中國出生缺陷監測中心主任、華西二院教授朱軍解釋說,判斷胎兒在宮內生長發育是否正常,胎兒生長發育標準曲線就是最重要的測量“標尺”。采用科學、正確的測量“標尺”,對于準確評估胎兒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和干預胎兒發育異常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母嬰的安全和健康。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采用國外40年前建立的胎兒生長發育標準曲線,可能存在對胎兒生長發育的評估誤差。“比如說,美國的一個胎兒生長發育標準曲線,在臨床上,往往用于孕晚期胎兒發育參照,但是按照這個標準,部分胎兒會被判定為股骨過短。”朱軍表示,許多國家先后建立了符合自己國情的胎兒生長發育標準,而世界衛生組織曾出具的胎兒生長發育標準曲線,也并未將中國人納入研究。
面對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保障出生人口健康,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打造具有中國人群代表性的高質量中國胎兒生長發育標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具有中國人群代表性的胎兒生長發育標準曲線”項目成功立項,并由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朱軍教授、王艷萍教授團隊負責。
該項目將在15個省市(自治區),對一萬例以上的個例進行研究,建立萬人級胎兒前瞻性縱向超聲隊列,在多個隨訪節點收集胎兒超聲多維度數據和臨床資料,獲得超過25個胎兒超聲測量指標的全孕周胎兒生長曲線,為我國每年近千萬的胎兒生長發育提供基于中國人群的行業標準。
朱軍教授介紹說,項目將全程實現大型數據庫的電子化管理。并成立了由產前超聲、產科、兒科、醫學遺傳、公共衛生等多學科全國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以及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19家機構課題任務負責人組成的執行委員會。通過兩級委員會對項目設計與實施的嚴格專業把控,確保項目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地推進實施,從而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可行性。
紅星新聞記者 于遵素
編輯 于曼歌